唐滌生

藝壇奇才: 唐滌生





唐滌生於公元一九一七年六月十八日出生,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五日逝世,廣東中山縣人,畢業於中山紀念中學,後來赴滬,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進修,據說亦曾在滬江大學修讀中文。 這段履歷跟他的創作生命有最密切的關係是接受了上海大都會式的文化洗禮,對新事物的認知, 遠比他的前輩、同輩,乃至後輩編劇家為豐富,奠定了創作構思、元素取捨運用的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到香港投身覺先聲劇團,擔任的只是抄曲的工作,替團中喧赫威名的

南海十三郎江楓、馮志芬等大家當助手,這是他踏入粵劇編撰的門檻。 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段小小的歷史,幾乎都不假思索地認同江楓、馮志芬影響唐滌生劇本創作甚深。 然而,細心對比一下,唐滌生較為成熟的作品,又或者說,唐滌生成名以後的作品,都不怎麼能夠 看到兩位前輩的影子,偶爾在句式用辭的近似,並不能夠作為這方面的佐證,下文再加詳論。 根據羅品超先生憶述,唐滌生第一個編撰的劇本,是為他而寫的「班超」;而奠定唐滌氏一生基業的 是「落霞孤騖」、「白楊紅淚」等作,往後便為各大劇團爭自羅致,尤其是五十年代初期馮志芬 返穗定居後,香港的粵劇劇作家,只有李少芸、唐滌生領盡風騷。

一九四二年唐滌生與京劇名伶鄭孟霞結婚,這對他的創作起了相當的影響,主要是指向京劇吸納藝術 元素,從而消化、融注為粵劇的有機體。 鄭孟霞在上海的交際界甚有鋒碩,能演京劇,並擅長舞蹈。四十年代曾經擔任過覺先聲劇團的正花旦, 薜覺先是當時最熱衷將京劇藝術元素納為己用的老倌,甚至跟鄭孟霞演「坐樓殺惜」時,嘗試採取 半場京劇、半場粵劇的處理手法。

唐滌生與鄭氏結婚後,耳濡目染之下,對京劇的程式原理,增長不少瞭解,這對日後他為薜覺先的 女弟子白雪仙組識成的仙鳳鳴劇團編劇,有相當的裨益,因為,白雪仙繼承了薜覺先「融南北劇為一體」

的志趣,而且具備了更成熟的條件去實踐這個理念。當時芸芸眾編劇家中,唐滌生因為對京劇的認識 而自然與地白雪仙能夠合作無間。

身為一位卓越的劇作家,唐滌生的成就不只局限於為仙鳳鳴劇團編撰的幾齣傳世之作,實際上, 這些作品的影響主要是對後世,而且是因為作品本身不朽的文學性、藝術性。至於在四十件代的 粵劇界,唐滌生一躍而為炙手可熱的編劇家,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的鬼才、急智。 當時的大劇團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推出一齣新戲,上劇團的老倌組合時常更變,唐滌生最擅因人寫戲, 盡量使各老倌能夠發揮所長,唐滌生可以度出「火網梵宮十四年」、「金瓶梅」等劇,使劇團中的雙生 雙旦:陳錦棠、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的戲份均勻;鬼才急智如「艷麗海棠迎新戲」一劇,可以使 五大台柱:芳艷芬、羅麗娟、李海泉、陳錦棠、黃禾歲同時擔網,劇情轉折離奇,務求各老倌都有餘地 發揮,這方面的才華,其他的編劇家委實望塵莫及。

五十年代是唐滌生創作的高峰期,作品均能傳世,為女鳳屏劇團編的「一枝紅艷露凝香」、「梁祝恨史」、 「洛神」,為仙鳳鳴劇團編的「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 為麗聲劇團編的「雙月拜月亭」、「白兔會」、「香羅塚」,到了今天仍可常見於舞台。

可惜天不假年,當「再世紅梅記」首演於利舞台時,唐滌生突然昏倒,翌日溘然辭世,享年四十三, 這位天才卓絕而又努力認真的粵劇編劇人才,竟然不及觀看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搬上舞台,應該是他 一生最大的遺憾。




[ 下一篇 ]唐滌生的文字世界

1